很多人都有過“辦證求人”的經歷,對此深有感觸的張先生說,自己曾用了一年半的時間,都沒有辦下來一張鄭州市的居住證,後來托人找關係,從申請到領證不過花了1個月左右的時間。(8月28日新華網)
  在今年的廣州“兩會”上,廣州市政協常委曹志偉及其團隊展示了一幅圖表,上面103個與人生不同階段相關的證件,共同演繹了真實的“人在證途”。然而,如果誰僅僅覺得數量嚇人的話,只能說明他還“涉世未深”。不少“證”的誕生經歷,都可以成為人生重要的一堂“課”。而張先生,應該就是最有體會的學生之一。
  在“證途”上,政策制定者並不會有意為難群眾,也想普通老百姓都能輕輕鬆松辦下來。就像張先生見到的辦證部門負責人劉靜在媒體上作出的承諾,條目清晰,態度誠懇,給了辦證者無數信心。但承諾歸承諾,沒有實踐的檢驗,空頭支票的影子總會“遠在天邊近在眼前”。
  正好驗證了那句話:理想很豐滿、現實很骨感,再多的熱血,也難以敵過殘酷現實的風吹雨打。古有“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”的典故,張先生今卻只能看“三個派出所拿不下一個暫住證”的笑話。這還只是其一,畢竟如若大家都“各自為戰”,再多的單位也無益,但在一個單位內部又當怎講?甲說可以這樣,隔壁的乙又說不行,同事之間還要玩“雞同鴨講”游戲,誰人受得了?
  千方百計想辦證,可到頭來除了留下了一年半時間的回憶,其他什麼影子都未見到,是不是走錯路了?關於“路線”問題,在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中,有這麼一說:以若所為,求若所欲,猶緣木而求魚也。後人遂以“緣木求魚”來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,不可能達到目的。屢受挫折之下,張先生也不得不反思,難道真的方法不對?受到身邊朋友影響後,自己隨即跟著“求人”,很快便證明瞭之前確實“方法不對”。
  古人的緣木求魚之所以成為今天的笑談,是因為其違背了自然規律。在如今“辦證求人”背後,卻是本末倒置的另一番景象:按照規矩辦事的步履蹣跚,不走尋常路的反而健步如飛。難道魚類經過兩千年的進化,如今生長在了樹上?這種“進化”當然純屬笑談,不過千年曆史演變後不可迴避的是,法治建設已被提升到了全新高度。在如此環境下,為何依然上演著“辦證求人”的笑話?而且比緣木求魚更可悲可嘆。
  公眾常常仰慕法治而唾棄人治,法治也是政府有關部門不斷為之奮鬥的目標。然而如今卻不得不反思,在法治建設道路上,有關部門又設置了什麼樣的關卡主動催生著人治的空間?借法治之名義,搭人治之平臺,恐怕並不是群眾所願意看到的。
  文/冬月禾  (原標題:古有緣木求魚,今有辦證求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j83vjbh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